我校建筑学专业以工程科学为基础,构建与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体系,突出数字化设计与绿建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等新兴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通过科学、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营造,为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本专业为校企协同育人示范专业,两门核心课已获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并拥有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第一批实施“1+x”证书试点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场地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技术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建筑经济与法规等注册建筑师所需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建筑设计与表达能力,较强的识图与制图能力、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职业性应用型人才。
基本学制:全日制,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要求:毕业最低学分200学分,修完第二课堂成绩单(含创新创业)规定学分。
(一) 知识要求
■ 通识教育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理解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方针、政策;熟练掌握查阅并获取外文资料的基本方法,具备获取国内外专业信息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自我调节,身心健康。
■ 工程知识。掌握民用建筑设计、工业建筑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项目业务管理等注册建筑师所需的基础技术;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科学与专业知识解决建筑设计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
■ 建筑设计。具备运用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和法规进行建筑(群)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的能力;能够针对复杂和具体的建筑与环境现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满足对建筑功能、美观、经济的需求;掌握专业、行业常用设计软件,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分析和表达软件,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能力;了解绿色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二) 能力要求
■ 调研分析。熟悉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能开展前期调研、设计定位、建筑设计。通过运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前期调研、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的建筑问题,选择合适的设计定位,以获得有效解决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对各类建筑从功能、空间、技术、经济、环境、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和优选设计方案的能力。
■ 理论研究。具备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能够在建筑设计中拓展视野:具备预测建筑未来发展趋势及思考建筑健康发展的设计能力;能够基于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建筑问题开展研究,思考建筑艺术与技术结合的难题;了解绿色建筑、智能建筑、适老化建筑等理论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研究和综合分析理论的基础能力。
■ 政策与法规。具备查阅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和法规的能力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备运用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和法规指导场地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建筑群规划设计的能力;掌握建筑安全知识,具有预防建筑事故的基础能力。
■ 创新与创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
(三) 素质要求
■ 职业素质。具备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国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诚实肯干、严谨细致;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生态环保与文化传承意识;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翻译能力和一定的口头交流能力。
■ 沟通与表达。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能够就建筑问题与同行、甲方以及工程涉及的其它专业工种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满足设计投标、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施工现场指导等工作的要求。
■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备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成本意识。
■ 团队协作。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多学科、多工种背景,在学习和实践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人工智能新工科基本知识,具备对数字建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持续学习、适应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 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课程体系及时引进BIM技术、装配式技术、绿建技术等三大技术,突出建筑设计能力、建筑绘图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三大能力培养特色,以及建筑专业集群人才协同培养的优势。
■ 拥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广东省重点科研平台、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以及校企共建实习基地、项目工作室等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为校企协同育人示范专业。
■ 每年70%以上学生进入甲级资质设计院实习、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以上,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达到100%,位列全校前列。
本专业课程体系、各类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及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构成。
(一) 通识育平台课程
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共49学分,按照课程性质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第二课堂项目体系纳入通识平台课程管理。
■ 通识必修课,33学分;通识选修课,16学分。该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理解和学习能力,以及拓用生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 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教育部、团中央提出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发挥二课堂在学生政治锺炼、素质养成、知识实践,技能拓展等方面的协同育人作用。
(二) 学科及专业类基础课程
学科及专业类基础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旨在体现“强基础”、构建“大平台”,利于践行完全学分制理念。
■ 学科及建筑专业集群必修课,42学分。
■ 学科及建筑专业集群选修课,14学分。
(三)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较完美对接,体现了“专业+专长”的课程设置目标,同时通过专业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修读辅修专业、横向拓展的需要。
■ 专业必修课,44学分。
■ 专业选修课,17学分。以建筑设计模块、城市设计模块、风景园林设计三个模块形式开出,每个模块为13学分。旨在促进学生取业能力纵向提升。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指向选择本专业的拓展模块课,也可以根据辅修专业的要求专业的必修课程或跨专业的拓展模块课程,满足学生横向拓展的要求。同时,本专业还开出两门4学分校企双元课程作为企业教学拓展模块,利用在线开放形式在第五学年的第九学期完成教学。
(四)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集中实践和企业实践两大类
■ 校内集中实践,18学分。课程设置旨在强化综合实践与应用,确保实践环节与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及职业标准对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其中对应专业选修课的校内集中实践为选修,其他为必修。
■ 企业实践,24学分。企业实践包括企业教学和企业实践两大类。企业实践教学是探索和实施“4+1”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累计1年时间学生在企业现场学习,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就业创业的融合,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核心课程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集中实践和企业实践两大类。
■ 校内集中实践,12学分。课程设置旨在强化综合实践与应用,确保实践环节与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及职业标准对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其中对应专业选修课的校内集中实践为选修,其他为必修。
■ 企业实践,24学分,企业实践包括企业教学和企业实践两大类。企业实践教学是探索和实施“3+1”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累计1年时间学生在企业现场学习,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就业创业的融合,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核心课程
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图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实践课程
建筑学专业认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居住建筑专题设计、公共建筑专题设计、居住区规划专题设计、场地设计、建筑CAD制图训练、建筑测绘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学院拥有薄壁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重点科研平台)、建筑工业化应用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装配式建筑培训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备案)、家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装配式建筑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建筑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室(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等校内三十多间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中心总建筑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学院与中建四局等二百多家珠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协共建一个产业学院、十二个项目工作室和九十五个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就业需要。此外,学院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建立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合作培养BIM技术专业硕士。
建筑学专业注重学生新知识、新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拥有画室、建筑制图室、建筑模型制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计算机BIM实训室、建筑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室、绿色建筑技术实训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力学实验室、装配式建筑技术设计实验室、课程设计室、云构绿建研究室、云品智建研究室、云建PC研究室等实验场室。借助校企共建的匠新BIM工作室、JW简维工作室、T+绿建工作室等项目工作室,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实战训练,为企业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已完成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超一百万平方米。
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院、设计公司、规划院、园林景观公司、建筑装饰公司、房地产企业、建筑效果图公司、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建筑设计领域的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参数化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区域规划等岗位(群)工作。
建筑学专业教师队伍中91%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有博士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5%,双师型教师占比45 %。其中团队中有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民办教师、优秀指导教师、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获得全国、广东省等各类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多达十多人次。